西數RE2企業級SATA硬盤性能怎么樣
概述:【IT168評測中心】Western Digital推出企業級SATA硬盤——RAID Edition硬盤已經有好些年的歷史了,早在03年,WD就推出了RE1代,當時還稱之為Caviar RE。Caviar魚子醬是WD桌面硬盤的一個重要品牌,因此WD意欲在進入新領域引用這個品牌名,不過隨后WD發現一個獨立的品牌更能深入人心,于是就將Caviar RE直接改為RE,兩年前發布的Caviar RE2也
【IT168評測中心】Western Digital推出企業級SATA硬盤——RAID Edition硬盤已經有好些年的歷史了,早在03年,WD就推出了RE1代,當時還稱之為Caviar RE。Caviar魚子醬是WD桌面硬盤的一個重要品牌,因此WD意欲在進入新領域引用這個品牌名,不過隨后WD發現一個獨立的品牌更能深入人心,于是就將Caviar RE直接改為RE,兩年前發布的Caviar RE2也就相應地變成了RE2。
純黑色的初代WD RAID Edition硬盤WD3200YS,顯得相當穩中,獨特的24 x 7高可用性和100萬小時MTBF的可靠性,以及為陣列設計的TLER限時糾錯技術是其法寶。
隨著技術的逐漸發展,RE一代的速度、特性等已經無法滿足要求,RE2代應運而生,與RE1代相比,RE2具有著怎么樣的改進呢?我們先從外觀開始。
我們收到的WD RE2硬盤就如此包裝著寄到,可見WD的人對其可靠性充滿信賴。RE2標稱在50%讀/50%寫的100%負載環境下具有120萬小時的MTBF(平均失效間隔),年失效率AFR只有0.7%。普通桌面硬盤放在這樣的環境,AFR可以達到5%~10%,因此個人服務器的硬盤總是很容易掛。
相比RE1代的黑色,顯得更為亞光一些,看起來更加穩重可靠。WD硬盤內置的Data LifeGuard功能會在硬盤空閑的時候自動檢查硬盤扇區,將有隱患的塊上面的數據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此外,RE2 500GB的頂蓋也和RE不同,開的孔洞也更多一些。
雖然在WD網站上RE和RE2才是正式的稱呼,不過標簽上的Caviar還沒有去掉。這塊RE2的產地是Thailand。
RE2側面仍然具有操作孔,RE也有,這個孔用于封裝成功后的碟片結構初始化,在拿硬盤的時候要小心不要碰破了,到時灰塵進入就回天乏術了。
厚度是26.1毫米,這是個標準的厚度,一些硬盤會略微薄上數毫米。
RE系列的電路板都將集成電路放置在無法直接觸摸到的PCB另一邊,雖然這樣無法看到IC型號,不過可以降低對IC的意外損壞。ESD靜電損害的威脅對集成電路還是比較大的。
WD RE2盤體也具有了變化,RE1上的加強筋兼散熱筋不見了,RE2上顯得一片平坦,這表明RE2的功耗控制得到了改進。實際上,和RE1代相比,RE2代增加了一個叫做Active Power Save主動節能的技術,可以在工作的時候根據工作負載優化緩存或尋道功耗,WD給出了一些數字來表現這些優勢,雖然我們比較難以重現測試。
WD RE2采用了雙電源插座設計,可以確保硬盤在各種電源下都能工作,WD專門起了一個名字稱呼這種接口設計:FlexPower。WD5000YS的正常工作功耗為10.75W。
我們在320GB硬盤橫評中早已經測試過320GB的WD RE1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24 x 7的可用性、TLER限時糾錯技術。
可靠性:24 x 7、不可恢復錯誤率、MTBF
對于企業級應用來說,長時間不間斷運行肯定是必然的條件,這也是跟普通桌面級別硬盤首先的不同。WD3200YS——乃至WD RE/RE2系列硬盤都具有24 x 7的可用性,而一般的桌面級別硬盤只能達到8 x 5的可用性,前一個數字指每天工作的時間,后一個數字指一個星期可以工作的天數,24 x 7意味著可以持續不停地工作。一些IBM/Hitachi桌面硬盤也具有24 x 7這個能力,而FC/SCSI硬盤上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
普通8 x 5設計的硬盤在24 x 7環境下可能在開始的時候可以正常工作,然而卻會很快地引發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如數據丟失,無法啟動等問題,使用普通硬盤構建服務器不穩定的原因通常就在于硬盤,因此企業級應用都需要選擇24 x 7設計的硬盤,作為企業級的SATA硬盤,WD RE/RE2都具有這樣的能力。
同樣是24 x 7設計,RE2具有更高的可靠性,這從兩個參數可以表現出來:不可恢復錯誤率和MTBF。
不可恢復錯誤率是指在操作中發生的經過糾錯結構無法得出正確數據的幾率,一般用多少個bit位讀取中發生一個錯誤來表示,如WD RE為10-14,就表示在1014個位的讀取中,會發生一個位的不可恢復錯誤率,而在WD RE2當中,這個指標提升到了10-15,也就是可靠性提升了10倍。
MTBF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指標,MTBF(Mean Time Before Failure,平均失效間隔時間)是指一個可修復系統失效的平均間隔時間,MTBF越大,這個系統就越可靠。WD RE能提供100萬小時的MTBF,而WD RE2則達到了120萬小時,這些MTBF都能在24 x 7的工作環境下達到。作為對比,8 x 5設計的硬盤的MTBF通常為60萬小時。
TLER(Time-Limited Error Recovery,限時錯誤恢復)
所謂的企業級應用,對硬盤來說就意味著一件事——組成RAID使用,RAID用來提供更強大的性能,以及數據安全性。
所有的ATA硬盤都具有Error Recovery錯誤恢復以及壞區重置的能力,當一塊ATA硬盤處于錯誤恢復狀態時,它不會發出任何錯誤信息也不會響應來自RAID控制器的任何指令——這個設計不符合陣列應用,因為錯誤恢復狀態持續超過8秒的時間,RAID控制器會自動卸載改硬盤并報告錯誤,然后開始進入冗長的陣列恢復過程,這對RAID應用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TLER改變了這個狀況,TLER的Time-Limited意味著硬盤處于錯誤恢復狀態時,在限定的8秒時間內(通常,在7秒鐘內)會繼續與RAID控制器通信,避免控制器認為硬盤失效以及伴隨而來的陣列崩潰/重建。在這一點上,RE1和RE2是一樣的。
RAFF(Rotary Accelerometer Feed Forward,旋轉加速前向反饋)
RAID Edition顧名思義是多個硬盤組建陣列的應用,在同一個機箱內存在的各個硬盤產生的各種干擾會互相干擾,這種干擾將會影響磁頭定位(個頭非常之小的磁頭對位置的敏感度是很高的),普通的桌面硬盤設計時僅考慮單個硬盤的工作情況,因此一般人群也不知道多個硬盤下振動的負面影響,然而在企業級應用下,多個硬盤同時工作已經是設計下的默認工作狀態,因此WD RE/RE2也要設計一種機制對這種振動進行補償。
RAFF就是這樣的一個機制,通過在硬盤的PCB上加裝一個振動傳感器來實現相關的補償,WD RE/RE2通過這個技術,真正成為了一款RAID Edition硬盤。
仍然使用了ICH8R作為磁盤控制器,ICH8R可以支持AHCI規范,從而支持NCQ功能,ICH8R也可以支持RAID功能,不過測試中并沒有打開。
驅動程序方面使用了數日前推出的Intel Matrix Storage Manager 7.6.0.1011 WHQL。
WD5000YS的接口速率達到了3Gbps,支持NCQ功能,格式化容量在465.7GB左右。
WD5000YS具有16MB的緩存容量,不過我們可以知道其ATA設備特征中缺乏高級電源管理APM和In-Order Data Delivery,前者應該是一個普遍的選項了,而后者支持的很少,目前只看到Hitachi 7K1000有支持。
PCMark05的得分僅作為參考。
WD5000YS的讀寫曲線是完全重疊的——當然這只是在大數據塊下的情況。WD5000YS的平均讀寫速度為60.2MB/s左右,突發傳輸速率為178.7MB/s,略有些低,不過對RAID沒有什么影響。
WD5000YS的隨機存取時間為13.6ms,處于硬盤中正常的水平,不過在WD硬盤中倒算是不錯的。
WD3200AAKS是單碟160GB的,從對比曲線來看,WD5000YS顯然不是,它是單碟125GB的。WD5000YS推出的時候WD首款單碟160GB的產品WD1600AAKS還沒有出現。
由于單碟容量略低,因此WD5000YS最外圈傳輸速率只有約75MB/s,波動比較大,WD3200AAKS則可以達到85MB/s左右。最內圈速率則差不多。筆者覺得單碟125GB能達到如此速度已屬不錯。
比起WD RAID Edition一代來,WD RAID Edition 2無疑更快,因為RE單碟容量只到120GB,而RE2是125GB。二代的速度比起一代來,全面勝出。
日立的1TB硬盤是單碟200GB的,無疑速度更快。
512作為對比,320GB RE讀取是11000 IOps,寫入是8500 IOps,而500GB RE2讀取是10000 IOps,寫入是9000 IOps,可說是各有所長。
CPU占用率要比RE1代略高一些。
雖然RE2代的最大連續IOps和RE1代相比互有上下,不過在100%隨機IOps方面,RE2代就要強上不少了,RE2的寫入IOps是140上下,RE1只有130,各個項目、隊列深度下,RE2都要比RE高出7%左右。
這個隨機測試中的平均響應時間也比較異?!环矫媸菍懭胂鄳獣r間比較低(也就是比較快),另一方面是讀取的響應時間更低,正常來說,讀和寫應該都是一樣的。
IOps的MBps測試是連續64KB塊讀寫,因此會略低于HD Tach RW的成績。
簡單地,就結果而言,RE2的文件服務器表現略不及RE1,然而在網站服務器方面要略好,RE2有一個明顯的特征是,隨著隊列深度的加深,RE2的IOps曲線的斜率更大一些,也就是說成長速率更快一些、更陡一些,這通常是NCQ效率更好,或者隨機尋道進步了的表現。從這一點來說,RE2比RE更像是企業級產品了。
【IT168評測中心】WD RE2推出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125GB的單碟容量指標目前看來有些過時,WD最近也推出了750GB型號的RE2,其單碟容量達到了250GB,性能將會非常出色,當然價格也是。
比起單碟容量120GB的初代RE而言,RE2無疑速度更加快,隨著近來垂直記錄的盛行,對性能的渴求,對更大單碟容量的期望也出現在WD企業級SATA硬盤上,會有更大單碟容量的產品嗎?1TB容量的WD RE2?或者是更新一代的RE3?750GB的RE2的出現可以滿足一部分人的需要,其他的或許要等到明年初才會有可能。
從產品更新換代的角度來看,短期內RE2應該還不會有變化,企業級硬盤追求的是一種穩定、可靠,同時對于RAID Edition應用而言,性能可以通過更多數量的硬盤來解決——RE2的性能和一些最新的桌面硬盤相比并不占優——因此須要可靠穩定的企業級SATA硬盤而言,WD RE2就已經很不錯了,100%工作負載循環下可以達到24×7通電小時數、120萬小時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0.7%的年失效率都讓這款產品很有吸引力,目前來看,RE2的價格也不太高,一些發燒友也可以承受。